保险如何守护截肢后的人生?——意外伤残理赔指南
#案情回顾#2024年4月某天,在机器轰鸣声中,T女士的左手不慎卷入高速运转的传送带,被紧急送到医院抢救,最终进行了左手截肢手术。生理的疼痛、家庭的经济压力,让T女士情绪几度崩溃,无法接受自己残疾的事实。
2024年底,T女士想起自己购买过太平洋寿险的意外险保单,意外残疾保额8万元,她的内心忐忑不安:“我的左手前臂被机器绞碎,截断了尺桡骨……这算残疾吗?没有做鉴定能赔吗?”令T女士没想到的是,我司接到赔案申请后,结合《人身保险伤残评定标准》,判定已达到50%的残疾比例,4万元赔款当天到账。便捷高效的理赔服务让T女士感叹不已,也颠覆了T女士对保险的认知:
打破认知误区:单侧肢体缺失即可触发赔付,无需“全残”。
资料容缺理赔:及时报案是关键,确认伤情符合肢体缺失情形,参照伤残鉴定标准能判断肢体功能丧失程度的,无需做伤残鉴定,参照合同约定给付。
(注意:如遇复杂情形如涉及功能丧失等,仍需进行司法伤残鉴定)
科技赋能效率:线上自助申请理赔,系统理赔智能决策助手加持,从递交申请到结案支付短至30分钟时间。
一、常见误区
误区1:「接回去就不算残疾」
真相:保险赔付看的是功能丧失程度,而非是否保留肢体形态。若再植后仍存在关节僵硬、肌力下降、感觉缺失等永久性功能障碍,仍符合伤残标准。
误区2:「恢复一点功能就不能赔」
真相:伤残等级是阶梯式评定,只要残留功能障碍达到任一等级标准即可赔付。
二、伤残鉴定注意事项
明确目的,选择正规机构:建议选择经省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核登记并取得《司法鉴定许可证》的司法鉴定机构。
充分准备,把握鉴定时机:收集材料如:完整病历、X光片、CT片、MRI片及报告、检查报告、治疗记录、身份证明、委托材料等。一般在治疗结束,病情稳定后进行鉴定,建议鉴定前咨询主治医生意见。
积极配合,了解鉴定标准:常见的伤残鉴定标准主要有:《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》、《劳动能力鉴定》、《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》和《人身保险伤残评定标准》等。明确您的案件适用哪个标准至关重要。
认真审阅,保管鉴定意见:认真审阅鉴定意见书,知晓自己行使复核与重新鉴定的权利,妥善保管鉴定意见书,理解鉴定意见书的法律效力。
重视以上注意事项,能帮助您在伤残鉴定过程中少走弯路,最大程度保障鉴定结果客观、公正与准确,为后续您的索赔申请或维权事项奠定坚实的基础!
三、索赔指南
索赔方式:太平洋寿险微信公众号、“太慧赔“小程序、太平洋寿险APP、柜面办理、联系业务员申请等
索赔时机:伤情治疗出院后
申请材料:意外事故证明、住院病历、疾病诊断证明、身份证、转账银行卡、授权书等。具体材料以条款约定为准
四、康复支持
残疾患者生活有诸多不便,家属应科学护理,提供康复支持:
心理护理:患者可能会感到孤独、焦虑,甚至有轻生的想法,家属要提供心理支持,帮助患者平衡心理、积极面对;
环境卫生:保持室内的清洁,避免噪音给患者带来心理上的刺激;
均衡饮食:预防并发症,选择易消化食物,保证营养和增强机体抵抗力;
功能训练:在专科医生指导下,帮助患者进行持续,正确的康复训练,提高身体协调能力和精细动作能力,帮助他们恢复日常生活技能,早日回归社会;
当意外撕裂生活时,真正撑住我们的不仅是骨骼,更是那份未雨绸缪的保障。足额保障抗风险,建议您全面配置人身险+养老险+重疾险+医疗险+意外险。
本文来源:太平洋寿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