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大疾病险包括哪些重大疾病?家庭需要哪些“刚需”保障
在癌症发病率持续攀升、心脑血管疾病年轻化的今天,重大疾病险已成为家庭风险保障的“刚需”。它一次性赔付保额的特性,帮助不少家庭在面对重大疾病时得以喘息。然而,很多人在投保时因陷入“病重越多越好”等误区,出现了保费虚高或保障缺失的情况。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重疾险的必保疾病清单,并为大家清理知识误区。
一、重大疾病险包括哪些重大疾病?
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共同制定了《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》,统一规定了28种重大疾病和3种轻症。这意味着所有重疾险产品都必须包含这28种重大疾病,且定义完全相同。
28种核心重大疾病包括:
恶性肿瘤——重度(不包括部分早期恶性肿瘤)、较重急性心肌梗死、严重脑中风后遗症、重大器官移植术或造血干细胞移植术、冠状动脉搭桥术(或称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)、严重慢性肾衰竭、多个肢体缺失、急性重症肝炎或亚急性重症肝炎、严重非恶性颅内肿瘤、严重慢性肝衰竭、严重脑炎后遗症或严重脑膜炎后遗症、深度昏迷、双耳失聪、双目失明、瘫痪、心脏瓣膜手术、严重阿尔茨海默病、严重脑损伤、严重原发性帕金森病、严重Ⅲ度烧伤、严重特发性肺动脉高压、严重运动神经元病、语言能力丧失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、主动脉手术、严重慢性呼吸衰竭、严重克罗恩病、严重溃疡性结肠炎。
3种统一规范的轻症为:
恶性肿瘤——轻度、较轻急性心肌梗死、轻度脑中风后遗症
这28+3种疾病已经覆盖了重疾理赔的95%以上,其中前6种疾病更是占到了所有重疾理赔的80%-90%。它们是重疾险最核心的保障内容,大家在购买时需要密切关注。
除了行业统一的28种重疾,保险公司会自行添加其他疾病种类来增加产品竞争力。目前市场上主流重疾险的疾病数量通常在100-120种之间。需要注意的是,疾病数量多并不直接等同于保障更好。很多产品添加的疾病极其罕见,甚至是“凑数”的,实际理赔概率非常低。
二、购买重疾险时如何避免花冤枉钱?
重疾险购买时有很多误区需要注意,避免因为信息不对称,导致保费过高,降低了性价比。下面为大家列举常见的误区:
误区1:病种数量越多越好?
这是错误的!部分产品宣称保障100+疾病,但新增病种如“埃博拉”“肌萎缩侧索硬化症”等发病率极低。
建议1:用户在购买时需要优先覆盖28种核心疾病,病种数量超过100种的产品需谨慎评估。此外,用户还需要关注高发轻症,如原位癌、轻度脑中风、冠状动脉介入术等,确保含有此类疾病并且赔付比例高。
误区2:返还型重疾险“稳赚不赔”?
“有病赔钱,没病返本”的返还型重疾险看似划算,实则暗藏玄机。它通常保费高昂、收益极低,返还型的产品比纯消费型产品贵,并且如果未出险,用户可能要等待较长的时间才能够获得返还的保费,此时货币已严重贬值。
建议2:有储蓄需要的人,可以选择重疾险和定期寿险配合的方式,以低的保费获得更全面的保障。
误区3:附加险“越多越好”?
相当错误!保险公司常通过附加险,如身故责任、医疗险等提高保费,但部分产品单独购买可能保费更低、保障更全面,消费者要注意避免保费虚高的情况发生。
误区4:健康告知“差不多就行”?
如实告知是理赔的关键,否则可能面临拒赔的风险。
重疾险的本质是“风险对冲”,重疾险的核心价值在于用确定的保费杠杆,对抗不确定的健康风险。大家在确定保额时建议覆盖重疾治疗费以及3-5年收入损失,大概在30-50万左右。购买重疾险时,消费者应优先确保保额充足、涵盖高发轻症,看清条款细节,避免为不必要的责任支付溢价。希望大家购买时理性选择,让每一分保费都花在刀刃上,真正地让重疾险起到抵御风险的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