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庭保险规划 四个误区应避免

来源:中国太平洋保险(集团)股份有限公司官网

【摘要】如今进行家庭保险规划的人群越来越广泛,只是进行家庭保险规划时,应根据家庭所处时期不同,进行具有不同侧重点的规划,这样才能使得保险规划最符合实际需求,但在实际过程中,很多人进行家庭规划时,容易陷入一些误区。

  误区之一 寿险只能增加而不能减少
  有人认为,既然是阶梯式消费,就应该是爬坡式向上,保险产品只能越选越多,保额也应该逐渐累加。其实不然。随着人生阶段的不断向前,总体而言保险是越买越多了,但具体到每一个险种上并非完全如此。
  寿险规划的改变,并不只是意味着保单数量的增加。由于家庭责任、经济收入变化,每一时期需要的保障重点会有所不同。
  比如,寿险额度在单身期较少,到家庭成长期和成熟期因家庭负担较重而变得很高,但到了老年会再次降低,因为老人已经不是已成年子女的最主要经济来源了。医疗类产品的变化也不是直线上升的,因为不同时期对具体的健康医疗类产品需求很不一样。年轻时需要的意外医疗保险,到了35岁以后可能更多考虑终身健康保险和终身医疗补贴。
  到底是增是减,关键还是看具体的需要。

  误区之二 年轻人暂不需买保险
  在单身期,也就是保险的初级消费阶段,年轻人总是对保险抱着无谓的态度。比如,不少年轻人会说意外太偶然,应该轮不到我。
  世界这么大,哪有那么多的意外发生,即使有意外发生也不一定轮到自己。很多人都抱着这样的侥幸心理。但意外是突如其来的客观事故,它不是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,它什么时候光顾、光顾到谁头上,谁也说不准。也正是因为意外事故发生的概率及其所具有的不确定性,年轻的时候才更应购买意外伤害保险。
  保险是分摊意外事故损失的一种财务安排,它具有一人为众、众为一人的互助特性,尽管意外事故发生给人们带来的是各种各样的灾难,但如果投保了一定保额的意外险,这份保障至少可以使受难者及家属在经济上得到相当的援助,在精神上给予一定程度的安慰。
  也有人认为,年轻时买保险不如做投资挣钱。年轻人可以不用购买储蓄性质的保险,但高保障型的产品必须有备无患,只要每年缴纳的保费是在合理的收入比例范围内,它对你的整体投资计划不会有什么影响,相反它还能为风险投资保驾护航。

  误区之三 不愿给自己买保险
  家庭成长期,财富的积累还起步不久,却又有了家庭和孩子的负累。新买住房要还月供,大宗家居用品尚需添置,到处都是需要用钱的地方。此时此刻,夫妻双方可能在保险上有些气短,不愿意给自己买保险增加支出。
  有些人觉得我经济负担比较重,没有闲钱买保险。周先生今年32岁,上有老下有小,他总说:我不买保险,家里要用钱的地方多着呢,没那闲钱,最多给孩子买一份。
  但对于有家庭负担的人而言,保险不是奢侈品,而更像是必需品。没有对自己意外伤害、重大疾病和收入能力的保障,就根本不可能保护好自己的家庭。你宁可在别的地方省出一点来,也要安排好自己的保障。
  但是,经济成本毕竟是需要考虑的,所以处在家庭成长期,预算比较拮据的家庭可以选择一些没有现金价值的产品,并根据你的实际需要投保,保费就会比较便宜。

  误区之四 成熟之后易走两个极端
  到了家庭成熟期,以下两个保险消费的误区比较明显。
  一是有些人觉得有钱可以替代保险。到了家庭成熟期,家庭财富已经积累到最高点附近,有些人会认为自己已经有能力应付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一切财务困难,尤其对于从未有理赔经历的有钱人而言,可能会产生保险无用论的想法。
  但是,积累财富不容易,为什么要把所有的重任都往自己肩上扛呢?比如一次重病需要10万元,虽然你的财力负担没有问题,但是,如果买了保险,很可能只要1万元就解决了问题,为什么不用保险来留住你的9万元呢?相较针对大多数人的经济风险保障作用,对于有钱的人,保险更有意义的作用还在于保全已拥有的财产。
  另一方面,特别看重家庭的人,在家庭成熟期可能还会走向另一个极端,就是特别喜欢买保险,认为保险买得越多越好。
  可是不要忘记,购买越多的保险,同时也就意味着将要缴纳越来越多的保费。一旦自己的收入减少、难以缴纳高额保费的时候,将面临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。理性的行为应当是,根据自己的年龄、职业、收入等等实际情况,力所能及地适当购买保险。投保的费用最好是自己收入的10-15%左右为宜。

  太平洋保险提示:综上可以看出,很多人进行家庭保险规划时,容易陷入上述四个误区之后,这使得家庭规划后的保险保障极为不足,从而不能为每个家庭成员都提供最好的保障。?

*本资料所载內容仅供您更好地理解保险知识之用;您所购买的产品保险利益等内容以保险合同载明为准。
本文标签
家庭保险规划 家庭保险 家庭 保险规划 保险